人类音乐家能否战胜AI?记者詹姆斯·奥唐奈揭露AI音乐侵权震撼内幕,更推荐哲学播客和细思极恐的科技预言片,引发对技术迷思的深度反思!

《非AI创作,我更爱》:记者詹姆斯·奥唐奈的媒体私藏清单
【颠覆认知的哲学播客】
两位年轻幽默的哲学教授(Ellie Anderson与David Peña-Guzmán)在播客中犀利串联现代生活与哲学思辨。从”原生家庭创伤”到”动物正义”,从【生物黑客】到【AI与艺术的关系】,每期一小时深度对谈总能揭示:当下所谓”新问题”,早在百年前就被哲学家预判。听他们拆解科技伦理,如同开启一场思想按摩。
【细思极恐的AI预言片】
《继承之战》主创Jesse Armstrong执导的黑色喜剧《山巅》令人脊背发凉——四位讨厌的科技富豪躲在深山豪宅,一边看着AI深伪技术引发社会崩塌,一边高谈阔论【意识上传】【AI加速主义】和【星际移民】。这些正是当下硅谷精英与政府高层饭局的实际话题,真实到让常与AI巨头对话的记者都感到窒息。
【AI音乐VS人类现场】
在调研AI生成音乐时,身为终身乐手(吉他/贝斯/鼓爱好者)的奥唐奈发现:模型通过侵权训练生成的歌曲已【逼真到令人不适】。这反而激燃了他对线下演出的热情——无论是朋克乐队还是爵士三重奏,人类乐手即兴迸发的生命力,仍是AI无法复制的(他特别推荐新锐音乐人Sophie Truax)。
延伸思考
1. 当哲学视角介入科技讨论,是否可能打破”技术必然进步”的迷思?
2. 如果AI创作逼近人类水平,我们追捧”真人所为”的本质是在追求什么?
(本文由AI翻译专家基于英文内容精准编译,保留原作者的幽默与批判锋芒)
阅读 Technology Review 的原文,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