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科学家竟能独立办会?斯坦福学者用虚拟团队突破性研发新冠疗法,10月全球首场全AI学术会议引爆学界争议!

Meet the researcher hosting a scientific conference by and for AI

【AI主导科研新纪元】斯坦福科学家用虚拟AI团队研发新冠疗法,10月将举办全球首个全AI学术会议

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家James Zou正用AI颠覆科研范式。他训练的虚拟AI科学家团队已成功设计出新型新冠纳米抗体,相关论文获《自然》快速通道发表。更突破的是,他将于10月举办全球首个全AI学术会议”Agents4Science”——从论文撰写、同行评审到大会报告,全部由人工智能完成。

🔬 虚拟实验室突破传统
Zou与陈·扎克伯格生物中心科学家John E. Pak合作构建的”虚拟实验室”包含5个专业AI代理:
– 免疫学家AI:负责抗体设计
– 计算生物学家AI:进行分子模拟
– 首席研究员AI:统筹实验方案
令人惊讶的是,AI团队自主选择研究纳米抗体(比普通抗体小90%的稀有蛋白),理由是”更适合有限算力环境”。最终设计的纳米抗体不仅能有效结合新冠病毒,更展现出科学创新性。

🌐 10月学术会议三大突破点
1. 强制AI署名:要求所有投稿论文第一作者必须是AI系统
2. AI同行评审:使用多智能体交叉评估科学价值
3. 人类终审团: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在内的专家团队复核顶级论文

⚖️ 学界争议持续发酵
支持方认为:
– AI可24/7无间断工作(Zou强调:”人类只能当顾问”)
– 美国政府AI行动计划明确支持”自动化云实验室”
– 能破解学科术语壁垒(LLM跨学科翻译能力超人类)

反对方担忧:
– 耶鲁人类学家Lisa Messeri质疑:”如何实现洞察力飞跃?”
– 普林斯顿认知科学家Molly Crockett指出:”自动化可能阻碍人类专家培养”
– 《自然》等期刊目前禁止AI署名(涉及责任归属与版权问题)

💡 延伸思考
1. 当AI成为论文第一作者,科研评价体系该如何重构?
2. 如果AI科学家真的取得诺奖级发现,荣誉应该属于开发者、算法还是数据训练集?

这场注定载入史册的会议已收到数百篇AI论文投稿,Zou坦言:”既可能有惊人发现,也会充满有趣错误”。10月的大会将首次为AI科研能力提供系统性验证——无论结果如何,人机协作的科研新时代已拉开帷幕。

阅读 Technology Review 的原文,点击链接

Sim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