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T-5只是”精雕细琢”?OpenAI吹嘘的”博士级智能”为何遭用户冷落?行业领袖的夸张噱头与真实性能落差引发震撼反思!

当前AI领域最激动人心的进展并不在聊天机器人领域。我的同事Grace Huckins关于OpenAI发布GPT-5的报道揭示:这款万众期待的新旗舰模型虽能提供更优体验,但【并非革命性突破】。Grace总结道:”GPT-5本质上是一款精雕细琢的产品”。
这与同事Will Heaven的观点不谋而合——最新模型发布越来越像智能手机迭代,主打用户体验的渐进式提升。(OpenAI CEO Sam Altman甚至将GPT-5比作首款视网膜屏iPhone)但真正的颠覆在哪里?是黑莓键盘到触屏的跨越?还是催生Uber的实时定位技术?用户用脚投票给出了答案:GPT-5发布后,大量用户要求重新开放更具个性的GPT-4o选项,这暴露出新版本【性能提升有限】的本质。
然而行业领袖们仍在制造夸张噱头:Altman用《星球大战》中的”死星”图像预热发布,宣称其具有”博士级智能”甚至能”拯救无数生命”;Meta CEO扎克伯格发布长篇备忘录讨论”接近超级智能”;Anthropic CEO更预测AI将”在一年内取代半数初级岗位”。讽刺的是,这些号称要统治世界的AI,至今连”blueberry单词中有几个b”都数不清。
延伸思考:
1. 当资本狂热推动的AI军备竞赛遭遇技术瓶颈,行业会迎来泡沫破裂还是转向务实创新?
2. 在基础研究尚未突破的情况下,企业如何平衡技术宣传与用户预期管理?
(案例揭示AI实用价值与宣传落差的割裂)作者用亲身经历举例:虽然ChatGPT能快速解释鲸鱼拍尾行为(称为lobtailing),但普通搜索引擎同样可以做到。真正打动人的是Emily Boring的散文——她描述观察座头鲸拍尾的经历,坦承科学界对此仍无定论。这种对未知的诚实,恰与AI行业”万物皆可解”的傲慢形成对比。
资本洪流正扭曲AI发展轨迹:为证明天量投资合理性(想想那些耗资巨大、影响环境的数据中心),行业不得不持续制造噱头。但这不意味着没有真正突破——Google DeepMind的Genie 3就能将文字提示转化为可探索的3D世界,证明创新正发生在聊天机器人之外。
核心矛盾在于:对LLM(大语言模型)迭代最兴奋的群体,往往正是其利益相关者。当企业承诺交付”死星”却给出手动挡聊天机器人,当”超级智能”的愿景沦为”虾仁耶稣” meme,整个行业就像鲸鱼拍尾——用巨大能量发出”注意我!我很重要!”的信号,却无人真正知晓其动机。
本文节选自MIT Technology Review主编Mat Honan的付费通讯The Debrief,订阅用户可点击此处注册接收。
阅读 Technology Review 的原文,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