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竟从AI禁令到必修?60%师生高频使用震撼教育界,技术自信还是就业焦虑?
【中国高校全面拥抱AI革命:从”禁用”到”必修”的两年巨变】
当西方高校仍在为AI作业禁令争论不休时,中国顶尖学府已掀起一场静默的教育变革。24岁的法学研究生何洛琳(Lorraine He)的经历堪称缩影——两年前教授们还在警告使用ChatGPT的风险,如今她的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刘冰玉却将AI称为”导师、头脑风暴伙伴、秘书和魔鬼代言人”的复合体。
■ 数据亮点
• 【普及率爆炸】麦可思研究院调查显示,仅1%中国师生从未使用AI工具,近60%每周高频使用
• 【政策加速度】2025年教育部新规要求全面推进”AI+教育”,浙江大学等46所高校已将AI课程列为必修
• 【技术自信】国产大模型DeepSeek校园专供版(支持长文本/无限对话)在清华、复旦等高校部署,被师生称为”纯血版”
■ 东西方认知鸿沟
斯坦福大学HAI研究所报告揭示:中国民众对AI的兴奋度(80%)远超美国(35%)和英国(38%)。香港中文大学传播学教授方可成指出,这种技术乐观主义可追溯至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 课堂实践突破
•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公开宣称AI是人文社科”前所未有的机遇”
• 清华大学正筹建AI交叉学科学院,培养”AI+传统学科”复合人才
• 刘冰玉教授在课件中详细对比优质/劣质提示词案例,强调”高质量输入才能产生优质输出”
■ 就业市场倒逼
《第一财经》报告显示,2025届毕业生招聘中80%岗位将AI技能列为加分项。何洛琳参加的职场AI培训小组反映:在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年轻一代视AI为就业”救命稻草”。
【延伸思考】
1. 当AI写作检测催生灰色产业链(学生付费修改AI痕迹),学术诚信体系是否需要重构?
2. 在”纯血版”国产大模型进校园的背景下,技术自主与学术开放性能否兼得?
■ 暗涌的焦虑
华威大学研究者李燕燕发现,尽管学生普遍意识到AI输出的不可靠性,但”正确使用AI的焦虑”广泛存在。三名受访学生向《麻省理工科技评论》透露,相比简单禁令,他们更渴望教授提供明确的使用指南。
阅读 Technology Review 的原文,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