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估值飙至3000亿美元,却仍标榜非营利初心?Karen Hao震撼揭露AI帝国如何用”拯救文明”掩盖资源掠夺与数字殖民!你敢相信2-6个加州的电力将被吞噬吗?

Inside OpenAI’s empire: A conversation with Karen Hao

【AI帝国崛起:谁在掌控人工智能的未来?】
在《MIT科技评论》举办的会员圆桌论坛上,知名AI记者Karen Hao携新书《AI帝国:山姆·奥特曼的OpenAI之梦与噩梦》揭秘人工智能行业如何演变为”帝国式”权力结构,并探讨了公众如何在这场变革中争取话语权。

核心争议:OpenAI的「帝国化」悖论

2019年,Hao首次深度报道OpenAI时,这家公司仍标榜”非营利使命”;如今其估值已达3000亿美元,完成科技史上最大规模私募融资(400亿美元),却仍坚称”初心未改”。Hao指出这种矛盾源于OpenAI持续”自我重塑叙事”的能力——通过技术理想主义包装资本扩张

技术路径的代价:资源掠夺加速全球危机

能源黑洞:麦肯锡报告显示,若按当前速度扩建数据中心,未来5年需新增2-6个加州总用电量的能源,主要依赖化石燃料
水危机:2/3数据中心建于缺水地区,需消耗大量淡水冷却设备(非淡水会导致设备腐蚀)
数字殖民:Hao提出AI产业四大帝国特征:
1️⃣ 掠夺非自有数据与知识产权
2️⃣ 剥削全球南方劳动力(如内容审核等底层工作)
3️⃣ 垄断科研人才(75%顶尖AI研究者受雇于企业)
4️⃣ 渲染”善恶帝国”竞争叙事

AGI迷思:虚幻目标的现实危害

OpenAI内部流传笑话:”问13个研究员AGI(通用人工智能)定义,会得到15种答案”。Hao批判这种模糊概念被用作:
合理化资源消耗:”达到AGI前,所有代价都不重要”
反民主开发:以”技术太危险”为由拒绝公众监督
宗教式狂热:员工被灌输”只有我们能拯救文明”的使命感

【延伸思考】

1. 当75%的AI学者认为现有技术无法实现AGI,为何资本仍疯狂押注?
2. 新西兰毛利社区”民主共建AI”的案例,能否在巨头垄断下复制?

破局之道:公民如何行动

Hao呼吁公众在多个”民主抗争点”发声:
数据主权:关闭社交媒体账号抵制数据抓取(如Hao本人所为)
在地抗争:反对社区周边数据中心建设
政策参与:推动学校、职场制定AI伦理规范

对话山姆·奥特曼的终极问题

当被问及”最想对OpenAI CEO说什么”,Hao的回答直指核心:“你要看到多少伤害,才愿意改变道路?”

(本文基于《MIT科技评论》会员活动实录精简,订阅用户可观看完整视频回放)

> 关键数据标粗,【】突出争议点,!强化警示性结论

阅读 Technology Review 的原文,点击链接

Sim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