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冰川日移19英尺?MIT首任院长伯顿如何以震撼冒险填补科学空白,从北极到赤道勇闯未知!

The swashbuckling scientist

【传奇探险家执掌MIT:首任院长伯顿的极地与丛林科考之旅】

1902年,当阿尔弗雷德·E·伯顿被任命为麻省理工学院首任院长时,他早已因领导北极与丛林科考远征而声名显赫。这位深受学生爱戴的土木工程教授,不仅是MIT历史上首位院长,更是一位带着精密仪器勇闯未知地带的”科学冒险家”。

冰川与磁极:格陵兰的科学豪赌

1896年,刚晋升正教授的伯顿受北极探险家好友罗伯特·皮里邀请,率领六人科考队前往格陵兰西海岸。团队携带由布鲁克林家族捐赠的精密”热声仪”,在浮冰阻道的险境中抵达乌马纳克峡湾附近营地。
每日15分钟重力监测:队员在狂风中使用振荡磁铁和精密摆锤,每日至少三次记录重力变化,发现磁北极对数据精度影响微乎其微
冰川运动突破发现:测得大卡拉雅克冰川日均移动19英尺(全球最快冰川之一),首次提出”强回流涡旋”解释冰川上游运动现象
生存警告:伯顿根据考察经验警示后来者:”永远不要顺流而行,除非原路返回”

这些成果以74页报告形式发表于1897年《技术季刊》,填补了北极地区重力与磁力数据的巨大空白。

赤道追日:苏门答腊日食远征

1901年,伯顿获MIT校长批准带队前往荷属西苏门答腊(今印尼),观测5月18日的日全食。MIT校方资助2000美元,团队携带4吨精密仪器,包括11英尺焦距的联动相机和半秒摆重力测量装置。
丛林物流奇迹:借助荷兰蒸汽船公司的天文学团队优惠,免费运输设备;最后一段路程依靠每两小时就要休息洗澡的水牛车队
convict劳工筑观测台:当地铁路工程师借调囚犯劳工,建造带地下4英尺、地上11英尺砖墩的防护建筑
惊险6分钟:日食当天云层诡变,团队在完全黑暗的6分钟内成功拍摄,冲洗底片历时三昼夜才确认成果

物理教员哈里森·史密斯出发前甚至提前缴纳了2美元班会费,戏称”以防成为苏门答腊食人族诱人点心”,而伯顿却兴奋写道:”踏上热带土地,发现它正如想象般炽热;深入丛林,它正如梦境般缠结茂密——这是何等的喜悦!”

科学冒险家的管理哲学

1902年,伯顿同时当选美国国家地理学会会员、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并正式出任MIT首任院长。1904届毕业生在年鉴中献上整卷题词:”以热爱与忠诚致我们的首任院长”,用6页篇幅颂扬其功绩:”没有哪所工科院比MIT更擅长拓展教育的广度与深度,这一切皆因伯顿院长这样的人而实现。”

延伸思考
1. 当代顶尖高校管理者是否仍需伯顿这种”田野科学家”的特质?在数字化时代,亲身探险对科研领导力意味着什么?
2. 伯顿的科考远征由院校资金、企业设备捐赠与运输优惠共同支持,这种产学研协作模式对当今重大科研项目有何启示?

(本文基于MIT历史档案及《技术评论》伯顿远征原始记述编译)

阅读 Technology Review 的原文,点击链接

Sim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