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能否终结印度种姓歧视下的高危清污?震撼突破:220台智能设备已拯救数百生命,但5.8万工人仍在毒气中挣扎!

印度废除徒手清污工作进展缓慢,但技术革新正逐步改变这一高危行业。在新德里长大的吉滕德,父母都曾从事人工清污工作——徒手清理城市下水道中的固体废物。如今,他成为德里政府推动机械替代人工作业的近200名承包商之一。
尽管自1993年起已被法律禁止,手工清理厕所、下水道或化粪池中人类排泄物的做法在印度仍广泛存在。这项工作通常由被称为”在册种姓”或”达利特”的最低种姓群体承担。不仅毫无尊严,更极具危险性:清理堵塞下水道的人员面临接触氨气、甲烷等有毒气体导致窒息的风险。印度议会数据显示,2018至2023年间,人工清污导致超过500人死亡。
多家企业推出不同技术层级的替代方案。喀拉拉邦的Genrobotics公司开发出配备机械腿、夜视摄像头和毒气检测功能的”Bandicoot机器人”;金奈印度理工学院研究人员则研制出带抽吸装置的化粪池清理机器人。
虽然基础设施差异和语言多样性阻碍了基础AI模型的开发,但政府积极推动技术应用。Genrobotics市场总监维平·戈文德表示,全国已部署220多台Bandicoot机器人,”即使资源有限的市政机构也能有效运用该技术”。
然而据社会公正与赋能部2021年报告,印度仍有超过5.8万名人工清污者(独立观察机构称实际数字更高)。吉滕德使用的设备安装在皮卡车上,通过旋转杆、高压水流和机械爪清除堵塞物。他介绍:”过去工人要带着设备下井作业,现在只需将喷头放入排水管启动泵机。”
但德里项目成员维贾伊·谢赫里亚尔指出,机械尚未完全取代人工:”许多地方特别是狭窄巷道仍需人工清理”。长期致力于废除该制度的活动家贝兹瓦达·威尔逊强调,全国排水系统普遍存在规划缺陷和工程监管缺失,”任何解决方案都必须考量基础设施差异,不能在不了解系统特性的情况下强行推广替代技术”。
(哈马德·哈比布拉 新德里自由记者)
【延伸思考】
1. 技术替代如何与种姓制度等深层社会结构变革形成协同效应?
2. 在基础设施参差不齐的发展中国家,怎样构建梯度化技术推广体系?
阅读 Technology Review 的原文,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