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DNA选择竟能曝光3000多位亲属隐私?警方基因搜索引爆伦理争议,监管真空下谁在掌控我们的生物信息?

【基因破案时代:我的DNA如何成了”抓凶手工具”?】
去年,我将自己的基因数据上传至家谱网站FamilyTreeDNA,并勾选了”允许警方搜索”的选项。这一举动让我的3299位血缘亲属在不知情中被动加入警方数据库——他们并没有投票权。
这一切始于2018年加州”金州杀手”案的突破。警方将犯罪现场DNA上传至家谱网站,通过匹配凶手的远亲基因数据,逆向构建家族谱系最终锁定嫌疑人。这种被称为”法医调查基因谱系(FIGG)”的技术已协助破获数百起悬案。
▲ 技术双刃剑
尽管FIGG威力强大,其运作体系仍存在隐患:
– 目前警方可搜索的基因样本约150万份,远未达到全覆盖规模
– 数据库由私人实验室和缺乏监管的网站混合运营
– 用户协议可随意变更,曾出现默认开放警方搜索的条款
– 联邦调查局被指控突破数据库限制进行违规搜索
▲ 亲历者自述
为亲身体验,我在马萨诸塞州一场冰球比赛现场提交了唾液样本。当地检察官办公室宣称此举能让人”成为英雄”,但我的真实动机却是想挑衅隐私保护主义者——我认为他们对DNA的担忧过于夸张。
▲ 少数人的暴政
大数据学者指出:一个人自愿披露DNA,可能暴露数百名亲属的遗传信息。这种”少数人的暴政”存在被滥用风险:
– 科学家估算,仅需美国2%人口(约600万人)的DNA数据,即可通过亲属关联锁定几乎所有犯罪现场DNA来源
– 有欧洲基因学家因反对死刑而拒绝共享数据,担心协助美国死刑案件调查
▲ 监管真空地带
更令人不安的是监管缺失:
– 家谱网站最终所有权层层转包,最终控制方是未公开姓名的澳大利亚富豪
– 四分之三用户选择向执法机构开放数据
– 尽管有学者主张建立国家级DNA数据库,但缺乏法律规范和技术标准
【延伸思考】
1. 当个人基因选择权与公共安全利益冲突时,如何界定合理的平衡点?
2. 在脑数据等新型生物信息采集兴起的当下,我们是否需要建立超越”知情同意”的新型伦理框架?
(本文源自《MIT科技评论》生物技术通讯The Checkup,作者通过亲身体验揭示基因破案技术背后的伦理困境)
阅读 Technology Review 的原文,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