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危机为何愈演愈烈?联合国谈判破裂,产油国反对限产,全球回收率不足10%!减排之路究竟在何方?

塑料生产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童年时那支公主牙刷令我记忆犹新——紫色与青绿交织的闪亮手柄。如同绝大多数已生产的塑料制品,它很可能至今仍滞留于某处垃圾填埋场(惟愿不在海洋中)。
本周联合国塑料公约谈判破裂后,这支牙刷再度浮现在我的脑海。11月3日,各国代表齐聚商讨制定具有约束力的塑料污染治理条约,最终却未能达成协议。塑料作为公认的环境污染源(我仍在惦记那把牙刷的下落),同时也是气候变化的推手。让我们深入解析谈判破裂的根源及塑料减排之道。
我曾在本专栏中为塑料辩护过(某种程度上)。这种材料应用极广,从眼镜镜片到静脉输液袋都不可或缺。但当前的生产消费速度已陷入疯狂:自1950年以来,塑料产量年均增长率达9%,2019年全球产量达4.6亿吨,每年约5200万吨被倾入环境或焚烧。塑料的低成本与高利润使其无处不在,而人类正在共同承受环境代价。
2022年3月,联合国环境大会启动全球塑料污染治理条约制定工作。虽然海洋塑料污染的危害已成共识,但过去数年的谈判显示,各国在治理方式上存在深刻分歧。争议焦点集中于塑料”全生命周期”管理——部分团体主张不仅限于末端回收,更应限制塑料产量,大会甚至讨论过禁用一次性塑料。
产油国阵营在谈判中强烈反对限产。沙特与科威特代表向《卫报》表示认为限产超出谈判范畴;美国也被曝拖延进程,提议删除涉及全生命周期的条款。这些国家的利益与塑料产业深度绑定:全球12%的石油需求和超8%的天然气需求用于塑料制造,这些化石燃料既作为能源又作为原料。
由此带来的碳排放触目惊心。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报告显示,2019年塑料生产产生22.4亿吨二氧化碳排放,约占全球总量5%。经合组织预测,到2060年该数字将从20亿吨飙升至40亿吨。这张走势图让本次谈判的失败尤显遗憾。
回收技术固然重要(我对混合塑料回收技术尤其关注),但仅靠末端治理无法化解塑料的气候影响——其大部分排放来自生产环节。我们必须开发非化石原料的新一代生产工艺,并理性控制产量。值得期待的是,本次条约谈判只是暂缓而非终止,官员们表示将推动重启磋商。
全球塑料回收率不足10%。无论是矿泉水瓶、穿了几次的涤纶衬衫,还是童年那把公主牙刷,它们终将长久存于 landfill 或自然环境中。但更需警惕的是:制造这些塑料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此刻仍在大气中持续加剧气候危机。
本文源自《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每周气候简报The Spark,订阅者可每周三在邮箱收取最新内容。
【延伸思考】
1. 在石油出口国与塑料消费国的利益博弈中,如何构建公平有效的全球责任分担机制?
2. 当技术进步使得塑料回收更加高效时,是否会反而助长”合法合规”的过度生产?
阅读 Technology Review 的原文,点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