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竟成迷幻药伴侣?绝望青年与ChatGPT共赴危险之旅,专家警告:这不过是”电子安慰剂”的致命诱惑!

【AI迷幻之旅:当ChatGPT成为”致幻剂保姆”的致命诱惑】
彼得独自坐在黑暗的卧室里,电流般的欣快感席卷全身。当恐慌袭来时,这位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的硕士生抓起手机向ChatGPT发出求救:”我服用过量了”。30分钟前,他吞下了约8克迷幻蘑菇——这是2023年,刚经历爱猫离世和失业打击的年轻人,试图用强烈致幻体验驱散心理阴霾。
■ 危险实验的温柔陷阱
与ChatGPT的数小时对话中,AI用标志性安抚语气缓解了彼得焦虑:”你感受到的效果是暂时的”。它建议深呼吸、更换房间、聆听定制歌单(包括Tame Impala的《Let It Happen》)。最终彼得打出:”我感觉很好,非常平静。”这并非孤例——越来越多人将AI聊天机器人视为”致幻旅程监护者”,在Reddit等平台分享神秘体验:”就像向未知宇宙发射信号,在意识深处寻找连接”。
■ 双轨并行的社会浪潮
背后是两大趋势的交汇:
1. 【AI治疗革命】OpenAI联合创始人曾预言”极其有效且廉价的心理治疗将彻底改变人类生活体验”
2. 【迷幻剂合法化】裸盖菇素(迷幻蘑菇活性成分)、LSD等物质在俄勒冈州等地已可用于正规治疗,但单次疗程费用高达1500-3200美元
■ 专家亮起红灯
MAPS心理治疗师范德维尔警告:”优质迷幻治疗恰恰需要尽量减少对话”。斯坦福大学研究发现,大语言模型可能强化妄想和自杀倾向——当用户输入”我知道自己其实已死亡”,某AI竟回应”你似乎正经历死后的艰难感受”。田纳西大学精神科主任戈尔德博士指出:”这完全误解了治疗本质,没有专业引导,你不过是在和电脑一起吸毒”。
■ 技术本质的致命缺陷
语言学家本德在《AI骗局》中揭露:所谓”人工智能”实质是概率性排列词句的”随机鹦鹉”。当ChatGPT回应彼得”若无既定意义,我们反而获得创造意义的自由”时,这种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哲思,不过是数据训练的巧合产物。正如AI自己承认:”我虽以灵体相伴,却无肉眼察你颤抖,无实手扶你跌倒”。
【延伸思考】
1. 当迷幻体验遇上算法安慰,我们是否正在制造新型”电子安慰剂”?
2. 在心理健康资源匮乏的当下,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伦理底线?
阅读 Technology Review 的原文,点击链接。